寺院的“灯”,有何表法意义

编辑:九华山圣泉寺-九华山聖泉寺

灯,在佛教中象征着

光明和智慧


《华严经》载:

“譬如一灯,入于暗室,

百千年暗悉能破尽。

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,

入于众生心室之内,

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业烦恼、

种种暗障悉能除尽。”


燃灯供佛

不仅仅是点亮

作为客观物质的灯

更是在虔诚供养的同时

点燃我们心中的智慧明灯


宫灯

每到夜晚,寺院会点亮宫灯,用于照明和指引方向。白天的时候,这些古色古香的宫灯,则可以起到装饰和美化建筑的作用。

宫灯始于东汉,盛于隋唐,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,是古典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,统一 天下后,在宫中张灯结彩,大摆筵席,盏盏宫灯,各呈艳姿。“宫灯”之名,由此而生。

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,宫灯以雍容华贵、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。其制作主要是以细木为骨架,镶以绢纱和玻璃,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。

正统的宫灯造型为八角形、六角形和四角形。文殊院的宫灯则多为六角形,灯的六个面分别绘有松竹、花草等图案,清新雅致,颇具观赏性。

150061335.jpg


石灯

石灯,是古代夜间室外照明的主要设施之一,其形制及功能的演变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
东汉时期,佛教传入中国,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合,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寺建筑。佛教历来重视灯供养,寺院中更是灯火长燃;而汉代基本成熟的石灯制作技术,也为佛教寺院使用朴拙、坚固的石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,佛教寺院中的石灯逐渐流行,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。起初,寺院的石灯主要承担着供养功能,或于灯幢上刻经,以承载消灾解难的愿望。宋元以后,随着儒释道三教的相互融合,石灯的宗教功能逐渐模糊弱化,观赏及照明功能渐渐占据世俗生活的主流。

现在的石灯,造型古朴典雅,做工精良细腻,常置于古建筑及园林中,具有夜间照明、指示路径、装饰建筑景观等作用。文殊院山门口的红墙边,以及寺院鼓楼后面的园林中,就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许多形制各异的石灯。

src=http___img.alicdn.com_bao_uploaded_i1_436774693_O1CN016MhTbg1kXRQyIqHw0_!!436774693.jpg&refer=http___img.alicdn.webp.jpg


点香灯

进寺院上香,是我国民间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习俗。但很少有人会注意,寺院香炉旁的点香灯。它们静静地立于香炉旁,灯火长燃,默默地为前来上香的游客及信众引火点香提供方便。

文殊院大雄宝殿前香炉两侧的点香灯,不仅仅是方便大众引火点香的小小火苗,更是传递佛法,点亮心灯的光明火种。当我们以灯火引香,赤诚礼拜诸佛菩萨时,也同时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成佛的种子。

v2-8c8b80056e9a3782cefab3f3e2d4ac76_hd.jpg


长明灯

佛前的灯,是供养,也是指引。长点灯烛,不仅意味着灯火长明,更是心灯不灭、佛法永续的希冀。

《少室六门》有言:“长明灯者,即正觉心也;觉之明了,喻之为灯。是故一切求解脱者,身为灯台,心为灯炷,增诸戒行,以为添油。智慧明达,喻如灯火长燃。如是真正觉灯,而照一切无明痴暗。”

在文殊院大雄宝殿内,释迦牟尼佛像前,就悬挂着一盏长明灯。寺院僧众每日晚课结束前,都会共念《普贤警众偈》:

是日已过,命亦随减。

如少水鱼,斯有何乐!

当勤精进,如救头燃。

但念无常,慎勿放逸!

每当此时,香灯师父便会将长明灯放下,以警醒众人:生死急迫,应当精进修行,切勿放逸。

280c-ixvrvsp3359276.jpg


祈福灯

文殊院圆通殿前的供灯台上,常常摆放着许多游客和信众供养的祈福灯。每到夜晚,供灯台上的灯火交相辉映,散发出明媚的光亮,仿佛能够照进人的心里。

灯,有驱散黑暗,带来光明的作用。在佛教中,灯明被视为六种供养之一,象征着光明和智慧。燃灯供佛,并不局限于简单地点亮作为客观物质的灯,还代表着在虔诚供养的同时,点燃我们心中的智慧明灯。

• 六种供养:阏迦,涂香,华,焚香(又曰烧香),饮食,灯明;依次代表布施,持戒,忍辱,精进,禅定,般若(智慧)之六度。

在佛前供灯,可以称得上是供养之甚。《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》中讲到:“若有众生奉施灯明,得十种功德:一者,照世如灯;二者,随所生处,肉眼不坏;三者,得于天眼;四者,于善恶法,得善智慧;五者,除灭大暗;六者,得智慧明;七者,流转世间,常不在于黑暗之处;八者,具大福报;九者,命终生天;十者,速证涅槃。”

u=2104901083,2286469957&fm=253&fmt=auto&app=138&f=JPEG.webp.jpg